冀中的急报递到李云龙手里时,他正蹲在兵工厂看第七辆重坦的侧射支架焊接——周铁柱用铁轨钢裁出半米宽的钢板,焊在重坦车身侧面,能架一挺轻机枪,专门打侧面突袭的鬼子。
递报的是冀中地道队的队员老孟,裤腿上还沾着地道里的湿泥,手里的桦树皮地图被攥得发皱:“李团长!
鬼子在冀中搞‘清乡’,挖了三道封锁沟,修了十二个碉堡,还往地道里灌烟、扔手榴弹,老乡们躲在地道里,粮快吃完了!”
桦树皮地图上,三道封锁沟像三道黑疤横在冀中平原,最宽的沟有两米深,沟底埋着尖木刺;十二个碉堡沿沟分布,每个碉堡都有地道口的位置标记——鬼子摸清了部分地道走向,正挨个破坏。
徐昊指着地图上的碉堡群:“地道是冀中老乡的命根子,不能让鬼子毁了!
咱们分两路:一路用重坦填封锁沟、炸碉堡,吸引鬼子火力;另一路跟着老孟进地道,转移老乡、设陷阱,保住地道系统!”
周铁柱推着轮椅过来,左腿的木假肢在车间的钢件上磕出“笃笃”声,他手里拿着个竹筒做的传声筒:“俺们给地道做传声筒!
竹筒打通节,外面缠麻绳防潮,一头在地道里,一头在地面,能听鬼子的动静;再给重坦的侧射支架加个折叠板,地道口空间小,折叠起来能靠近地道支援!
”这主意是他从老乡们的“土电话”得到的启发——以前老乡们用竹筒传声,现在改成地道里的预警工具,正好适用。
李云龙把马刀往腰里一插,旱烟袋在鞋底磕掉火星:“就这么干!
徐昊,你带一个步兵连、老孟,进地道转移老乡、设陷阱;俺带两辆重坦、骑兵连,填封锁沟、炸碉堡,给你们打掩护;赵刚,你带着民夫队,准备好粮食和药品,在地道出口接应老乡!
冀中地道队的老乡们也赶来帮忙,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娘,叫王大娘,手里拿着个地道潜望镜——用铁皮卷成筒,里面装着镜片,是她儿子生前做的:“地道里的岔路多,俺们带你们走主道,还能教你们设翻板陷阱,鬼子踩上去就掉坑里!
”老乡们还带来了地道里用的“土炸药”——用黑火药和碎铁片装在陶罐里,罐口塞着艾草,点燃就能炸,“这炸药威力不大,却能把鬼子吓住,给转移老乡争取时间!”
李婶带着妇女会的人,连夜赶制了“地道战包”——每个包里有两斤炒面、一袋红薯干、一块防潮油布,还有用棉花做的耳塞,“地道里炸响时,耳塞能防耳朵震聋;油布能铺在地道里,别让湿泥弄脏衣服!
”她还给王大娘缝了件新的粗布棉袄:“大娘,你这棉袄都破了,换上新的,在地道里也暖和点!”
狗蛋和小石头也吵着要进地道,两人背着小布包,里面装着竹筒传声筒的零件——是周铁柱教他们组装的,竹筒、麻绳、薄铁皮,每样都分得清清楚楚。“俺们能帮着架传声筒!